如果《大宗师》是谈“内圣”之学,以道为师,修炼内心,心与道合,天人合一;那么《应帝王》就是讲“外王”之道,因顺自然,顺应民心,即为帝王之道。
“应帝王”的“应”不是应该,而是顺应。应该怎么做,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,这是世俗的帝王之道,这正是庄子所批驳的;顺应万物,让万物自化自正,这是自然之道,循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帝王术。
只有“自我”化解了,我们才能得“道”了,每个人才是精神王国里的帝王。真正的帝王不是征服与奴役,而是顺应与成就,无为而为,为之无为。顺应万物,成就自我,和谐共生就是最大的帝王之功。
浑沌之死
南海的帝王名叫倏,北海的帝王名叫忽,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。倏与忽常常在浑沌的境地里相会,浑沌待他们很好。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,说:“人都有七窍,用来看、听、饮食与呼吸,唯独他没有,我们试着替他凿开”。一天凿一窍,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。
这个寓言故事精致短小,但涵义颇丰。在倏忽二帝的眼里,浑沌是一个善意而有缺陷的怪物,的确,浑沌没有人的眼耳鼻口等七窍,怎么观闻嗅食呼吸呢?于是,在知恩图报的“善意”驱动下,以“人”为标准对“浑沌”进行了艰苦卓越的“凿”造,日凿一窍,七天后浑沌却死了。这是多么无情有力的讽刺,自以为是,事与愿违啊。
倏忽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?仔细分析,至少有三个方面:
一是善恶观念是孽源,倏忽认为浑沌对他们很好,所以,才有了后面“报恩”的冲动与悲剧。
二是“自我”标准害死人。倏忽对照自己,认为浑沌没有七窍,不够完美,所以有了改造行为。
三是恣意妄为酿祸端。自以为是的冲动,加上恣意妄为的造作,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悲剧。
浑沌之死,给我们什么启示呢?
其实,倏忽代表着每一个“自我”。代表我们偏执的自以为是的观念,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陷阱;代表我们总是以“自我”尺度衡量并影响周围的世界,这也往往是不可救药的,不以为然的;代表着所谓善意的行为不一定获得善意的结果,“鲁侯伺鸟”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。
浑沌代表自然的天性,代表原始的和谐的完整的真我。真实的浑沌本来就没有七窍,也就没有感性与理性,无知无欲,没有分别对立,一切都是和谐地融为一体的,这就是本色的浑沌,这是真实的世界。
化解自我,回归自然
浑沌之死,会不会让我们警醒呢,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,自我中心;世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恣意妄为,自作自受。面对万物,我们不要倏忽它们的自然本性,更不要倏忽自己的局限性,尊重它们才是最大的善意。
浑沌之死的悲剧,警示我们要无为,要顺其自然,不要去改变它,这个世界自有它本来的样子,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秩序与规则,有心而为,即便善意为之,往往也是对自然本性的伤害。
“以心损道,以人助天”,自以为是,事与愿违,往往就是这样的悲剧,荒诞不惊,但合乎其道。“道法自然”,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自然法则,万物皆有其性,大道无为而无不为。
我们也要循道而行,各适其性,顺其自然,不要去改变它,不要去征服它,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,这个世界的美好不是你认为的那样,你认为的只是你认为的,而不是事物的客观真实,你改变了的世界也并没有变得更好,恰恰相反,改变常常就是伤害,无论是善意的,还是恶意的。
浑沌的悲剧同时也警醒我们要改变自己,返朴归真。浑沌的悲剧已经在每个成人身上发生,我们的自然本性已受到伤害,已经不是“全德之人”,我们怎样才能远离人间的悲剧重演呢?
这就是“雕琢复朴”,不再自以为是,恣意妄为。从“我”做起,做到“忘我”,用老子的话讲,也是“复归于朴,复归于婴儿”。心斋也好,坐忘也罢,这些都是功夫,达到“无我”之境才能真正减少浑沌悲剧的发生。
庄子言,“至人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”。把心当作镜子一样,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,不喜不悲,不亲不疏,不拣所好,不避所恶,不掩其丑,不藏其美,真真实实地映照万物,不为万物所伤所累。
简言之,化解“自我”,“虚”心而已,绝弃主观认知与个人私欲,不为名利,不用智巧,不乱作为,尊重自然,信任自然,回归自然。